• 理论学习

咸阳师范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7-10-26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联发〔2016〕18号)、《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要求,全面推进共青团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学校共青团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优化组织结构,发挥团员作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为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四个一流”建设,聚焦学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二)基本原则

  1.牢牢把准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我校共青团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听党话、跟党走。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真正成为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学校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

  3.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紧紧围绕提升我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密切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着眼根本,立足长远,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4.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又鼓励基层团组织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基本要求,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学校共青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改革措施

  (一)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完善机构设置。在校党委领导下,成立由主管团委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人事处、教务处、后勤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和督导。校团委逐步实行“职能科室 专业中心 分类组织”的工作机构模式。支持校团委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维护、组织提升等主要任务,合理设置和调整团学工作机构。

  2.推行直接联系青年师生制度。落实“大宣传大调研”、“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等制度。实行学校各级团组织专职干部每人每年直接联系2个及以上基层团支部和100名普通团员。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活动开展“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通过项目化的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通过实行青年师生评议工作制度,使青年师生更多的参与到共青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全过程。定期以多种形式召开面向青年师生的恳谈会、通报会。

  3.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工作机制。持续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对重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促进“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三走”、“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等项目的运行规范和内涵提升。开展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工程,着力打造“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中华经典诵读等特色活动品牌,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持续开展共青团工作“一院一品”创建工作。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学校共青团工作审批、指令发布、信息交流的科学层级化和有效扁平化,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指导和推动工作。加强共青团制度和规范建设,促进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进一步完善《咸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共青团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校团委对二级学院团委的评价考核制度。校团委要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直接支持指导。

  (二)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4.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在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即以校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按照《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学生会组织改革,明晰组织定位和职能,不断优化组织体系、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切实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支持各级学生会组织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各学院学生会组织由各二级学院团委归口指导。健全校院两级学生代表大会制度。

  5.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支持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学校各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团委按照“谁指导,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所属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会配合校团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校学生会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负责学生社团工作并兼任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二级学院学生会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分管学生社团工作。校团委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鼓励学术科研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按照“方向上引导、数量上推进、运作上整合、质量上提升”的思路优化和加强学生社团。

  6.落实和完善各级团的代表大会制度。严格执行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增强代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实现比例不低于70%的目标。充分听取团员代表意见,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校、院两级团委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团委在经党组织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

  7.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实现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直接面向团员青年,着力提升组织运行活力、工作开展活力和团员参与活力。加强和改进团支部的基础团务管理、队伍建设,明确团支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内涵,扩大基层民主。发挥校团委主体作用,强化二级学院团委建设,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团组织推进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严肃团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三会两课一制”制度,加强联系服务引导,促进青年教师密切联系学生。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8.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

  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面向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不同时期教育需要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共青团“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抢占网络阵地,创新内容和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9.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校团委要与学工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加强协作,同时与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机构合作,科学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形成学校、学院、团组织和社会协同配合的联动育人机制。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10.健全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大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积极动员和整合校内、社会等方面资源推进实施,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融入社会。

  11.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完善维护高校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探索在学校、学院、班级等团学组织中设立权益部长(委员)。继续打造“青年之声@咸阳师范学院”平台,按照“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推动与重点工作整合、推动强化工作保障”的思路,把“青年之声”平台建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重要窗口和品牌。

  12.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和整体格局。创新推进咸阳师范学院团属媒体“两微两端”建设工作,实现“青年之声@咸阳师范学院”和团委“青春师院”两端与“青春师院”官方微信、微博两微优势互补。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研发和推广优秀内容产品,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打造微信、微博、QQ、贴吧、网站等新媒体矩阵,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发挥学校共青团青年传媒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工作联动。

  (四)完善队伍建设

  13.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校团委班子采用“1 1 2”的模式进行配备,专职书记1名,专职副书记1名,从青年骨干教师、辅导员或全日制在读优秀本科生中选拔兼职副书记2名。二级学院团委班子实行“1 2”模式配备,专职书记由学工办主任兼任,从全日制在读优秀本科生中选拔兼职副书记2名。挂职、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从严选拔、从严管理共青团干部,根据专职、挂职、兼职干部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

  14.完善团学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教育引导共青团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将团的干部培训纳入学校干部培训体系,多种形式轮训全校专挂兼职团干部及基层团干部,建立团干部定期集中学习团的理论和业务制度。围绕共青团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以及青年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趋势,积极组织参与工作理论课题研究,为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提供支撑。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培养相结合,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结合团干部绩效评价、能力特长等,逐步完善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的制度安排。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团干部到地方挂职或交流锻炼。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

  (五)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15.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校党委、行政和各学院党政召开的教育、党建等会议中要明确列入共青团工作的专题内容。将团的建设纳入校院两级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占一定比重。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校院两级党委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共青团工作。校院两级团委书记作为同级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完善二级学院团委“受学院党组织领导、同时受校团委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16.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支持各级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精神,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校团委专职干部编制。校团委书记按学校处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校团委各部部长(中心主任)、二级学院团委书记按学校科级干部配备和管理。按要求给团委划拨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活动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支持和保障。

  三、组织实施

  本方案由校党委制定下发,校团委牵头落实,各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协同实施,各二级学院团委共同推进,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制度执行到位。校团委要加强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加强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稳妥有序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