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校共青团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发挥共青团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和“大思政”体系中的作用,加强政治引领,强化实践育人,服务学生成长,动员引领团员青年在为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聚力贡献,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一、深化“铸魂领航工程”,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1.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发挥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巩固拓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以团支部为主渠道开展组织化学习,团支部全年至少开展6次专题学习,年底召开1次专题组织生活会,100%覆盖团支部和团员。创新赋能“三会两制一课”,通过主题团日活动、座谈交流、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研讨辨析、朋辈宣讲等多种形式,加强日常教育,扩大参与面。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宣传教育,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重大时间节点,多措并举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
3.拓展思想政治引领项目载体。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结合学科特点推进“一院一品”青年化阐释项目。结合年度、月度主题团日活动工作指引,聚焦重大主题、重大战略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增强育人功能,激发组织活力。通过“五四表彰”“大学生自强之星”“青年五四奖章”等,选树培育咸师青年和团学组织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精品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做好正面思想引导、典型宣传和相关舆论监督等工作。
4.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健全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导师队伍,举办新一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全年培养学员不少于200人。发挥高校青马学员示范引领作用,分类别、多形式、面对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宣讲活动。
二、推进“青春建功行动”,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开展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培育支持3-5个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大赛。落实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全年组织不少于25%的团支部就近就便开展社区实践。
6.提升志愿服务水平。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工作,开展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行动,持续开展服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老“金晖行动”、助残“阳光行动”等品牌项目。做好西部计划工作,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7.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师范类高校特色,组织动员青年学者和学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参与乡村教育服务和实践。
三、聚焦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8.助推科技创新。办好“鼎成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做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省级、国家级赛事选培工作及成果的项目孵化、迭代提升。增强创新创业赛事指导力量,强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能力。
9.助推就业创业。强化大学生就业引导和帮扶,依托团组织开展实习实践、就业指导和就业创业主题活动,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理性就业。协调校外资源,开展“千校万岗”“秦青展翅”等岗位推荐与招聘活动。持续实施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等,每名团干部帮助不少于2名低收入家庭学生落实就业。
10.繁荣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暨科技节、新生文体节暨体育文化节等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制作优秀文化产品,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大学生常态化健身打卡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强身健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禁毒防艾宣传、婚恋观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等,提升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11.联系服务青年。推动团学干部进驻“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同学身边。扎实开展“我为同学做实事”实践活动。以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为抓手,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促进可行性提案闭环落实。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团,着力强化自身建设
12.坚持党对共青团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完善落实党建带团建机制,构建共青团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格局。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标体系下,研究制定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强化工作基础保障。
13.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加强团干部教育管理,锤炼严实作风,规范基层团干部选拔配备,加强团干部教育培训,指导二级学院对团干部、入团积极分子培训全覆盖。落实团干部上讲台制度,举办新一届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加强团员队伍建设,规范团员教育评议、团内仪式教育,加强团员实践教育,提升团员先进性。落实推优入党要求,推动学生党员担任团支部书记。
14.持续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推动落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范设置团的委员会、支部(总支部)委员会并按期换届。严肃团内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定期开展团支部对标定级。“学社衔接”“升学衔接”率分别不低于95%、100%。落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分层分类开展工作评价。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推动将第二课堂活动有机融入学生培养方案,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反映学生素养能力的评价机制。加强对附属中学共青团工作指导,履行“全团带队”职责。
15.激发学生会和社团育人活力。落实共青团指导学生会工作制度,按期召开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指导二级学院规范召开院级学生代表大会。发挥团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100%建立功能型团支部。指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开展“活力社团”展示交流活动,开展社团建设管理情况年度调研。
16.防范化解团学领域风险。落实高校共青团防范化解风险制度,加强团属媒体及线下阵地管理和队伍建设,管好用活团学活动场地资源。开学季开展1次校内团员青年思想动态调研,聚焦重大时刻、关键节点、学生关切等开展专项调研。依托团学骨干双排查机制,定期开展团属领域隐患排查和风险化解,不断提升风险研判和防范化解能力。